张媛,女,出生于1982年1月,教授,获博士学位,曾赴香港城市大学“中国大陆青年传播学者访问计划2017”,2018-2019年国家公派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学一年。
研究领域
传播学理论、视觉传播、民族文化传播
科研成果
(一)著作:
1.《镜像中的“他者”:转型期主流媒体少数民族报道研究(1979-2010)》,贵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
(二)论文:
1.《微信中的民族意识呈现与认同构建:基于一个彝族微信群的考察》,《国际新闻界》Cssci期刊(A类),2018年06期,122-137页
2.《官方媒体中的少数民族形象建构——基于<人民日报>少数民族报道的分析(1979-2010)》,《国际新闻界》Cssci期刊(A类),2013年08期、16-25页
3.《符号再现与记忆建构: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“春晚”》,《电视研究》CSSCI,
2016年08期、48-51页
4.《“多元文化”视野下的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建构》,《东岳论丛》CSSCI,2013年04期、180-183页
5.《重大事件电视直播与国家认同建构》,《青年记者》北大核心,2013年11期、12-14页
6.《民族电影的寻根意识与“家”的隐喻破译》,《电影文学》北大中文核心,
2017年14期、46-48页
7.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共享——基于OAIS开放模式的研究》,《四川图书馆学报》,2018年01期,1-4页
8.《从“仪式”走向“神话”:电视晚会的文化价值分析》,《新闻知识》SCD期刊,2016年07期、3-7页
9.《“家乡”意义的变迁: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》,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》SCD期刊,2017年04期,30-34+146页
10.《媒介使用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知:影响变量的探究》,《喀什师范学院学报》,2015年02期、60-63页
11.《凝聚共识: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》,《内蒙古电大学刊》,2015年03期、25-28页
12.《潜移默化: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培养》,《传播与版权》,2015年04期、127-130页
13.《“多彩”的“他者”:少数民族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》,《新闻研究导刊》,
2017年01期、18-19页
14.《人际沟通对新闻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分析》,《教育教学论坛》,2015年09期、81-82页
15.《学习动机策略对新闻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》,《传播与版权》,2016年03期、145-148页
16.《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(2005-2015)》,《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》,2017年02期、22-26页
17.《数字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》,《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》,2017年04期,1-4页
18.《一种方法的反思: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民族志研究》,《民族论坛》,2017年04期,54-58页
19.《“想象共同体”的媒介构筑:电视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》,《中国新闻传播研究》Cnki集刊,2016年02期,74-81页
(三)项目:
1.《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研究》14CXW006国家社科基金2014
2.《民族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的变迁——新时期主流媒体民族报道研究(1978-2010)》12YJC860058教育部 2012(已结项)
3.《媒介、地理与认同:贵州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》13GZQN30贵州省哲学社科规划办公室 2013(已结项)
4.《社交媒体时代的自我呈现与社会资本研究:以少数民族群体为例》2017gh17贵州省教育厅 2017
5.《大众传播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》贵大人基合字(2014)010贵州大学博士基金 2014
6.《镜像中的“他者”:转型期主流媒体少数民族报道研究(1979-2010)》贵州大学出版基金 2016(已结项)
7.《云贵川少数民族地区媒介使用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》ZX2013021贵州大学校内专项 2013(已结项)
8.《新闻专业互动教学方法的体系设计与运用》GDGJYJ2017010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 2017
荣誉奖励
1.《官方媒体中的少数民族形象建构——基于<人民日报>少数民族报道的分析(1979-2010)》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论文类(2015-LW-B-006)二等奖
主要讲授课程
(一)本科生课程:
《大众传播学》《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》《报纸杂志深度报道实务》
《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实务》
(二)研究生课程:
《传播与社会专题》《传播学专题研究》